企业文化

中国电车一哥销量下滑 日本售价腰斩远低国内 特斯拉却创新高突破天际

2025-10-09

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,“电车一哥”长期以来凭借技术、品牌与成本优势,占据行业顶峰。然而,2025年9月其销量出现同比下滑5.5%,引发各界关注。与此同时,该品牌在日本市场却采取大幅降价策略,最高下调额度高达117万日元,最低车型折合人民币仅约7万元左右,价格远低于其在中国市场的定价;这种“腰斩”态势体现出其迫切寻求海外突破的意图。然而,在市场整体趋于激烈竞争之际,特斯拉却屡创新高——2025年第三季度交付量达49.7万辆,为其季度新高,继续彰显其全球领先地位。透过销量下滑、价格战调控、海外策略以及特斯拉逆势生长四大维度,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这场中国电车企业与特斯拉之间,在国内与国际市场同时展开的较量。这篇文章将分别从销量结构与竞争压力、定价策略与市场割据、海外扩张与风险、以及特斯拉在逆境中的韧性四个方面深入剖析,并在结尾阶段为全文进行归纳总结。

1、销量结构与竞争压力

中国电车一哥销量下滑并不是偶然现象,而是长期结构性压力的集中体现。2025年9月,该企业的汽车交付量为约39.6万辆,同比下降5.5%。citeturn0search3turn0search7turn0search12 这标志着其自2024年2月以来首次出现同比下滑,显示其在国内市场已愈发难以维持高速扩张态势。citeturn0search7turn0search12

造成销量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竞争加剧。其它新势力及传统车企纷纷加码新能源汽车领域,推出多款性价比更高的车型,使得消费者选择面变得更加多元。citeturn0search7turn0search13 在中国整体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日益提高的背景下,品牌与产品的差异化竞争压力变得尤为严峻。

同时,该企业在调整销量目标,主动下调年度销量预期。据报道,其原定全年销量目标曾上调至460万辆,但在市场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,已将目标下调约16%。citeturn0search7 这种目标调整本身也传递了一种信号:即便在自身建立了庞大规模的优势地位,也难以完全抵御外部冲击与内部瓶颈。

2、定价策略与市场割据

在国内市场,电车一哥曾长期凭借完善的产业链、成本控制能力,以及强大的品牌溢价能力,维持较高定价水平。其在电池、电机、芯片等关键零部件方面具备较强自给能力,使得整车成本在行业中具有竞争优势。citeturn0search0turn0search7turn0search13

但在面临销量下滑压力之时,该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其定价策略,特别是在海外市场。以日本市场为例,其对部分车型进行大幅降价,其中“SEAL”车型降价幅度最高达117万日元,折合人民币为数万元级差价。citeturn0search8turn0search0 降价后的最低售价甚至约为149万日元,相当于人民币7万元左右,这一价格远低于其在中国的定价区间。citeturn0search0

中国电车一哥销量下滑 日本售价腰斩远低国内 特斯拉却创新高突破天际

这一定价策略背后,是该企业在短期内通过价格手段取得市场份额、提升销量的数据诉求。换句话说,其将利润让渡让利,更多地聚焦于“以量换市”的打法。这种定价割据策略,也意味着在国内外市场其形象、品牌定价定位将面临考验。

3、海外扩张与风险挑战

销量压力与国内市场天花板压力促使电车一哥加速海外拓展步伐。尤其是日本、欧洲、东南亚等市场,成为其重点突破目标。其在日本的降价策略即为一大动作。citeturn0search8turn0search0turn0search9 在日本市场的初步反馈也有一定正向信号:在激进降价后,该品牌在日本的销量同比上升,市场渗透率逐渐显现。citeturn0search0

JBO官网

但海外市场并非坦途。在欧盟市场,中国新能源汽车已面临反补贴调查与关税壁垒。citeturn0search7 此外,不同国家政策环境、补贴机制、消费习惯、基础设施配套(如充电网络)、售后服务体系等,也将成为其真正能否落地并持续扩张的重要因素。

海外扩张还面临汇率、法律合规、品牌认知与信任等挑战。若过度依赖价格战策略抢占市场,一旦成本压力上升或政策支持撤退,其盈利能力将受到较大考验。更为关键的是,长期的价格让利可能损害品牌溢价和形象。

4、特斯拉逆势创新高

与中国电车一哥在部分区域陷入困境相比,特斯拉在同一时期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。2025年第三季度,特斯拉全球交付量达到49.7万辆,刷新季度纪录。citeturn0search0 这显示其在全球市场仍保持极强竞争力。

特斯拉的强势表现,离不开其在品牌、技术以及全球布局上的深厚积累。其在自动驾驶、软件系统、电池管理与整车集成方面具备领先优势,这使其即便在价格与成本压力下,仍有较强的竞争护城河。

此外,特斯拉也在不断下探市场,通过推出更亲民的车型(如传闻中的“Model Q”)来扩大其受众基础,从而平衡高端与中低端市场的覆盖能力。citeturn0search0 这种灵活的产品线策略,使其在高端市场与大众市场之间形成互补。

总结:

总体来看,中国电车一哥销量下滑,是其在国内市场竞争白热化、增长红利减弱的必然反映;面对这种困境,它选择在海外市场进行价格割据和战略扩张,试图寻找新的突破口。在日本市场,其“腰斩”式降价策略虽短期能带来销量刺激,却也将品牌定位与盈利结构置于挑战之中。

与此同时,特斯拉在逆境中仍能创造新高,体现其强大的品牌认知、技术能力和全球尺度布局优势。未来,电动车市场的格局将更多地取决于谁能在技术创新、成本控制、品牌塑造与全球运营能力之间取得最优平衡。中国电车企业若想真正从国内优势转化为国际竞争力,还必须在降维竞争之外,强化创新与品牌的可持续驱动力。